【內容摘要】語文教研組建設是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 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研組建設有其特殊性與時代性,更有其特殊的歷史使命。教研組是新課程建設的主陣地,是語文評價方式改革與教學方 式改革的策源地與實驗田,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基地。加強其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是語文教研組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語文教研組 新課程 評價方式 專業成長 組織網絡 縱觀歷次教育改革,大家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語文教學改革無一例外的都會處在風口浪尖,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甚至是口誅筆伐的對象。為什 么?作為人文科學之母、自然科學之基,語文學科有其特有的科學內涵與學科規律,而且其內容博大精深,學科特點鮮明而且獨特,以致于多年來難以形成一套相對 穩定且能夠一統天下的科學的教材體系,自然不能奢談其他。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認真深入地研究其學科的科學內涵與內在規律,而且這一責任不應 僅為大學、研究機構、“學科專家”所壟斷,相反,更應成為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及其所屬的基層研究單位的重要使命;诖,我們認為,對新課程改革具有風向標 的指標意義的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理所當然應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中的重點,而加強語文教研組的建設,提高其在教學教研中及新課程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使其成為 新課改的“發動機”,更是一項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的基礎工作。 一、教研組與語文新課程建設 在本次課程改革之初,課程改革的倡導者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設性觀點——“教師與新教材共同成長”。①這一觀點的背后所體現的科學精 神與科學態度是:其一,教材編寫者充分認識到,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涵蓋一門學科知識的全部,新教材的缺陷有賴于?平處熑グl現、去完善,對幾乎所有的語 言學科的教材來說更是如此,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法語、日語等,無一例外;其二,新課程的具體參與者與實施者,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才是探索教學改革及促 進課程科學化的主力軍,編者與教師的合作是促進課程改革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因而,擔負教師業務指導與培訓,承擔教學組織與協同工作的教研組自然成為新 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 那么,教研組在新課程建設中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與地位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ㄒ唬⿲嵺`新課程新教材,并努力為完善新教材做基礎性工作 縱觀建國以來的數套語文教材,如何給語文學科一個科學的定位,成為專家們爭議的焦點。反映在教材的編寫上,表現為篇目的選擇、語法邏輯修辭知識 的增與刪、實用文體的選與棄、語文教學任務的變化等等,而這些變化無疑對一線教學工作會產生重大影響。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改革的動因一般都是來自國家 的、上層的、政治的、專家的意見,而很少來自民間、基層或學術、學科自身特點。因為政治的、階層的、學派的意見左右的語文教材,不但多變而且善變,這種多 變性對語文教育本身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僅影響著人們對科學規律的認識,甚至于影響一代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精神信仰。而作為教育教學的基 層單位,教研組與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個體,其基本任務就是以科學的學科知識與素養來提高人、以嚴謹實用的教法學法來武裝人、以正確的思想觀念 來哺育人,其有責任來實踐教材,也有責任糾正教材、完善教材,更有責任改變學閥、政治、利益集團對教材的侵害與腐蝕。因此,在新教材的修訂、選編與教材體 系構建上,語文教研組應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多提合理化建議,加大與教育主管部門溝通與聯系,提高對教育業務部門的影響力,成為教師個體參與學科建設的重要 管道。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全國統編教材的地方化的問題。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方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環境差距很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考慮到語言 文字的規范化,也應考慮到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教研組更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重要機構或平臺。從這一意義上說,語文教研組是地方文化的保護者與推廣者,對語 言文字的豐富與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ǘ⿲嵺`并完善新課程標準等基礎性工作 這次新課改的一個亮點是,對影響中國近50年的教學大綱的一個反動,變大綱為與“國際”接軌的“新課程標準”。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姑且不 論這其中的意義,只就語文(母語)教學的規律這一塊來公論:如何使學生有更好的母語能力?如何接受祖國燦爛的文化?如何更好地認識自身與人類文明成果?這 三者應該是語言文字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新課程標準對此或粗或細的論述都有待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實現,發現其不足,光大其優點,尤其是在一個地域內做好 12學年的細化與銜接,應該是教研組無法擺脫的責任。 。ㄈ┱Z言文字校本教材研發的主陣地 結合地方實際與學校實際研發校本教材是這次新課改賦予學校的重要使命或任務之一,也是新課改的亮點之一。而語文課能否有校本教材,如果有應該怎 樣編寫,應當是地方教研機構研究的重要課題。語言文字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富含地方精神與生活的特質,而語文校本教材應該是承擔地方文化與精神傳承的重要 媒介。比如,襄樊作家所推介使用的襄陽方言,“孃孃”(niāng niang)普通話意為“姑姑”;賈平凹所代表的漢中文化;沈從文所沉醉的湘西文化;馮驥才所展現的天津文化等等。語文校本教材應充分認識地方文化對中華 文化的豐富與推動作用,利用地方豐富的語言文字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而豐富中華文化的語言寶庫。 二、教研組與語文評價方式、教學方式改革 在語文能力的評價上,長期以來,一直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一派認為“一篇文章定天下”,一篇文章就能反映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下優劣。因而,在 語文學習上強調勤寫多練。反映在語文教學上就是強調學生做摘抄、寫日記、寫周記、小作文、大作文等。“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同時強調文章的最少要修改兩 遍。這種做法的本質是,強調語文學習重在“悟”,經過勤學苦練而得來寫作的“悟”,開了竅之后獲得的“語感”就是語文的最高境界。我們姑且稱之為“頓悟 派”。而另一派則認為,掌握了語言文字的規律,比如語法、修辭、文章技法等,語文學習事半功倍。因而,強調在語文學習中要加強分析能力與學科知識的積累, 語文水平的高下甚至可通過標準化的試卷進行知識檢測而分辨出來。反映在教學中,他們要求“解剖分析一只麻雀”,觸類旁通,通過精讀細講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知 識與感受,進而通過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姑且稱之為“經驗派”。 然而,細讀《新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無論“頓悟派”,還是“經驗派”,都無法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缎抡n程標準》著眼于人的發展,著 眼于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提高和文化的傳承,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 踐”,語文教學“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②“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③。這些提法,無一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巨大反動,應引起教學工作者的足夠重視與反 思。 首先,教研組要在語文課程評價改革中擔當探路者與實踐者的角色。教研組作為基層的教學研究單位,要在課堂教學評價、學習方式評價、學習效果評 價、考試改革等方面勇于實踐,對評價方式進行大膽的探索研究。比如,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學生要積極思考,把師生互動是否良好作為課堂評 價的重要標準之一。而新課程標準下,強調小組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二者的共同之處是都要求學生自己動起來,積極思考,主動思考。但不同的是,教師的 地位與作用。前者強調善“授”善“導”,后者強調“促進”“養成”。前者旨在授人以“魚”,后者旨在自我養成“漁”技。新課程的這種理念的實現,沒有一套 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作引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科研組織去引導實施,我們認為,很難;鶎訂挝坏慕虒W科研機構應勇敢地承擔起這個偉大的責任。 其次,教研組要在教學方式改革中擔當領路人與促進人的角色。數字時代的來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不論是教授,還是 學員,誰都不再可能成為資訊的壟斷者。只要你需要,你可以非常全面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識或信息。而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如何運用這些信息則成為我們要直面的 首要問題。因此,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是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養成。這也要求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方式上進行大膽的革新與創新。把教師從傳統的備課方式 中解放出來,運用現代教學設備,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新技術自然成為新時代教學方式革新的重點。作為基層教學研究單位的教研組,自然應承擔起教師備 課、教學手段、教學技術、學習方式等方面探索、實踐與變革的重任。比如,現代語文教學可能的流程是:首先,輔導或幫助學生養成資料收集的習慣及方法,訓練 學生對某一專題(話題)的資料分類與整理能力,以此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儲備為起點,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的 聲、光、影等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僅有知識的強化(而非傳播),更重 要的是培養學生各種資訊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鑒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鑒賞能力。語文教師個人很難全面的對此作出全面的預估或準備, 只有教研組通力協作,集體備課,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任務。語文教研組不再是一個清談的茶社,一個考題的策劃中心,而成為教學的備 課資源總站、教學方法的參謀總部、教學效果的反饋中心 三、教研組在語文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地位與作用 不可否認,數字時代的來臨及網絡的普及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不僅僅表現在人們資訊獲取方式上的便捷,也表現為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 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學校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的壟斷者,而學生也不再傳統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傳統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教師必須適應 這一形勢的變化,教研組必須承擔起幫助教師豐富專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的職業責任,并且,這一重要功能很難為其他機構所取代。 首先,教研組教研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延伸了個人視野,提高了個人能力。不論是一份教案、一份課件,還是一種新的導入法、一種新教具,都是 全體備課組成員共同的智慧成果,能豐富備課的素材,拓展個人思路,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新的思路。 其次,教師之間的協作與交流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的必要補充。傳統教學中提倡教學相長,也提倡集體備課。但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相對于傳統課堂有 很大的不同,備教材教法與備學生是兩項必須同時研究的課題。因此,教師之間的協作,尤其是對教法的探討,對學法的謀劃,教學后的教學小結與反饋,就變得十 分必要,十分重要。這種協作不僅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教學技能的重要步驟,教研組是實現這一協作的重要平臺。 其三,教研組是實現教師繼續與自我教育的重要機構。時代的發展證明,一個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根據時代的發展調整自己,才能適應日益變 化的社會與教育教學的需要,而教研組是實現教師繼續教育與自我提高的重要機構。比如新課程新教材的培訓,新教育理論的學習,教育新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汲取等 等。教研組在組織日常教學,開展教研活動,傳達交流經驗,舉辦理論學習,承擔課題項目等方面,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促進著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語文教研組的組織建設 在傳統教學中,教研組對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與組織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教研組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們應如何 搞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研級建設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ㄒ唬└叨戎匾曊Z文教育的地域性特性,加強語文教研組的組織結構建設,組建校級、鎮級、縣市級三級教研網絡與鄉鎮級區域化平行教研網絡。以隨州 為例,隨州963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目前至少存在四大方言區,廣水方言區、三里崗方言區、小草淮方言區、隨棗方言區。這幾大方言區的文化生活、社會風俗也 有一定的差異,反映在語言文字習慣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如:小草淮方言區“f”“h”不分;隨棗方言區語詞有濃厚的河南風味,“步行”表述為“地量”等。充 分發掘這些地方文化的特質,光大其優秀的部分,去其糟粕,理所當然應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而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有語言的獨特敏感 性,而不能成為語言的殺手,文化的屠夫。而如何組織起語文教育工作者有效地開展語文教育,語文教研組的組織建設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認為,根據地域特色組建 平行的教研網絡,依據行政力量加強校級、鎮級、縣市級三級教研網絡是實現這一藍圖的有效途徑。 。ǘ┳ズ媒萄形幕ㄔO,建設學習型、服務型、開拓型教研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進一步健全和強化學習制度,規范和落實學習計劃,規范學習內 容,拓寬學習領域和提高學習質量與效果,切實保證教研組學習的制度化。必須要打破常規,努力增強教研活動的目的性、針對性、計劃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學為中 心、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立足點,以活動為載體,切實提高全面教育質量和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實可行、行之有效 的各種教研平臺與教師專業化訓練的舞臺,形成各自的教研文化。 。ㄈ┮孕1窘滩慕ㄔO契機,以課題研究為主線,打造本;虮緟^域的核心教研品牌。新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校本教材的開發,比如課外讀本 的編寫,地方課的編寫組織等。作為基層教學研究單位的教研組,如果能充分抓好這件工作,加強與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不僅是對語文教育的質的提升,更是語 文教育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 參考書目: 、佟缎抡n程的理念與創新》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冖邸墩Z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頁、第18頁 、堋痘A教育新課程改革簡明讀本》 湖北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