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一中以“滄海風”引領作文教學
作者: 郭常青 來源:滄州日報 字數:1336 時間:2013年12月31日
“滄海風”是《滄州日報》的文學副刊,刊載的作品多出于滄州作者之手;蛘b親情,或言風土,或品文化,皆人之性靈的自然流露。正因此,“滄海風”深受獻縣一中師生的喜愛。在獻縣一中,語文老師開始用“滄海風”引領作文教學。 每期的“滄海風”,我與同事們一起閱讀,然后選出適合學生的好作品,加注老師的閱讀點撥后,統一印出來,學生人手一份。閱讀課上,師生們一同學習這些精選出來的散文、小說、詩歌作品。 一次,我講完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留了一個作文小練習。批完后,沒找到一篇優秀范文。正著急的時候,隨手翻了一下史嘉震老師桌上的一張《滄州日報》,無意中看到“滄海風”里趙文靜的《蜜罐里的母親》一文,本是隨意翻翻,卻沒想到越讀越有味,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趙文靜以平實的文筆,真摯的感情,用前后對比的手法描寫了自己母親幸?鞓返耐砟晟,這不正是我想要的一篇絕好的范文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當即決定,給學生們印出來。 正是這偶然一翻,從此,我便與“滄海風”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滄海風”所選作品多是滄州的風土人情,頗受師生們喜愛。比如托如珍的《大石橋》寫的就是獻縣明代古石橋——單橋,離我校只有15華里;董淑慧的《那棵棗樹》里講述的是號稱“金絲小棗之鄉”的滄州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只要是棗鄉人,有誰不會為之感動而頗感親切呢?苗笑陽在《一天五千年》中所批判的那種面對文化的浮躁之氣,莫說是在皖北,我們身邊又何嘗沒有這樣的事情呢?用當下一句時髦的話來評價“滄海風”,那叫“接地氣”。獻縣一中的學生來自滄州各縣市區,他們對這滄州這片熱土有著濃濃的情愫。于是,手持一份“滄海風”,學生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天泊頭梨花盛開;還可嗅到夏日任丘白洋淀里荷花飄香;還能品嘗到秋日黃驊海堡中肥美的大蟹;凜冽的冬日,登上被枯樹和白草覆蓋的獻縣數十座漢墓封土,甚至你還能觸摸到那份深沉的歷史脈動。 “滄海風”,用眼睛關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用心靈品味我們平凡的生活,用真愛去傳承我們悠久的文化,用誠心去傳播滄州文化,她一下子讓我們有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F在我們把“滄海風”作為語文課必讀內容,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很大幫助;同時,為了激發同學們的作文創作興趣,語文組老師們紛紛向“滄海風”投稿,宋靈慧老師所寫的《奉土為尊》,回顧自己的幾十年成長歷程,表達了世世代代對土地深深的敬仰之情。宋俊泉老師不僅積極向“滄海風”投稿,還自己出資舉辦了獻縣一中首屆“樂水之南”杯詩歌大賽。老師們的不懈努力極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創作熱情,在獻縣一中,讀報、寫詩、發表文章已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新風尚。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求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立德樹人,“滄海風”無疑緊緊扣住了這一時代脈搏,對滄州文化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新課改要求每個學校根據各自特點選擇適合自身實際的校本教材,我校已決定將在“滄海風”刊登的作品中遴選一部分作為校本教材后備材料
(責任編輯:admin) |